近年来,尤其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积极创办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医改,在卫生资源调整、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和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实效。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综合效果和居民健康水平的三项重要指标,分别达80.27岁、9.63/10万、5.61%.,比肩发达国家水平。近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城市民生成就调查推选活动”中,本市卫生评价指标居全国榜首。
“强两头、抓重点、调结构、上水平”,卫生资源“调”出“天津经验”。先后改建、扩建市一中心医院东方器官移植中心、医大总医院二期、医大二院、市海河医院、市人民医院二期、泰达医院等医疗机构和滨海新区、宝坻、宁河、北辰、武清、西青等区县综合医院或中医院,完成市安定医院、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中医药研究院、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医疗卫生机构的迁建任务和7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4所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今年又启动新一轮卫生资源调整,实施市第二儿童医院、医大代谢病医院等12个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大力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大型、高端民营医疗机构,最终形成以5个医学中心为龙头,8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区县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医疗服务新体系。
卫生部对本市经验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天津是全国首个落实了区域卫生规划的大城市”。
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城乡全覆盖。去年,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医院基本药物不加价“零差率”销售城乡全覆盖,提前1年完成国家任务,基本药物品种537种,比国家规定多出230种,并通过实行药品网上统一采购,使基本药物平均降价25%,降低了百姓药品负担。
深化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凸显“天津特色”。启动独具“天津特色”的医院“环境年”建设、创建无假日医院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涉农区县二级医院“三项重点工作”。本市按照国家部署,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工程、多种形式预约挂号、优化诊疗流程、严格控制抗菌药使用的同时,还创新招法,率先建立省市级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制度,使医疗纠纷数量和赔偿金额大幅下降,经验在全国推广。
做好防病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创出“天津模式”。几年来,本市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创出疾病防控和卫生执法监督“天津模式”,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三大主要传染病发病率均居全国最低行列。系统开展了妇女儿童健康行动五年计划,在全国率先实现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的全面覆盖,率先实现儿童疾病的普遍筛查和免费干预,率先实现妇科病普查和干预,率先实现妇幼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实施了儿童12个免费筛查干预项目,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100%和90%,住院分娩率达100%,居全国前列。形成了由100个产科医院、12个区县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6个市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和4个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组成的妇儿救治网络,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连续5年控制在10/10万以下和6%.以下。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断加大,在全国率先无偿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查体、慢性病管理、妇儿保健等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今年又提高了人均服务经费标准,增加了多项受百姓欢迎的服务项目。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卫生队伍建设上水平。本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原则,在全市卫生行业广泛开展了评选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好护士、好医院”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评选出“好医生、好护士”各60名,“好医院”10所,“十佳”医务人员10名,6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参加了11个专业的岗位练兵。本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高级医师百人团下社区”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此外,在全国率先创建社区医院“国医堂”,33家现已验收达标,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药服务,深受欢迎。
随着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院管理和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个让群众少生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